“小电镀”被根除了
深圳表面处理网:近一个月来,在河北省廊坊市下辖的霸州市和永清县,居民的生活环境正悄悄发生着转变。
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从前一刮风空气里就能闻到酸味,现在好了,早起遛弯感觉舒服多了。”60多岁的曹大爷见记者询问,乐呵呵地说。
居民穆女士也主动向记者说,“过去无论什么天气,大家都不敢把衣服晒在外面,只能常年把洗净的衣服挂在屋里阴干。因为只要挂到外面,收回的衣服准是落上一层黑灰。现在,情况已大不相同了”!
居民所说的这一变化,皆因近日公安机关彻查关闭了长期存在于霸州市和永清县内的那些涉嫌构成污染环境犯罪的小电镀企业。
据了解,这些小电镀企业基本都是没有营业执照等手续的黑作坊。工人们在简易的厂房中,通过简陋的设备生产产品,使含有硫酸、盐酸以及锌、铬、镍等重金属化学元素的废水,不作任何处理,直接排出,造成周边水体酸性和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
记者在霸州市杨芬港镇一排放废酸的渗坑看到,排放的废水呈黄棕色,漂浮着厚厚一层油污。“过去,有6家小电镀厂直接将废酸废液直接排放到这个渗坑里。”办案民警说。尽管这6家小电镀厂已经停业近一个月,但记者仍能闻到空气中散发的淡淡酸味。有村民反映,“过去刮风时,酸味在一里外都能闻到”。
在永清县黄家堡村一处小电镀加工点,记者看到,占地约8亩的废水排放坑塘距村户只有800米,离农田仅几米远。办案民警介绍说,国家规定的电镀污染物水质应接近中性,经永清县环保部门对该排水坑水样检测,PH值为2.75呈酸性,而铬、锌、镍的总含量均超标60倍以上。
当地法制观念淡漠
尽管污染物超标如此严重,但因为小电镀厂已经存在多年,当地居民健康意识不高,饮用的又是深井水,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没有引起重视。直到近期公安机关主动出击,加上媒体的宣传报道,村民们才如梦方醒,了解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使他们不禁感到后怕。永清县的翟女士说,“我已50多岁,就是生病了也不太要紧,可孙子们才五六岁,真怕他们喝出毛病来”!
“电镀厂过去是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几十年了,我15岁就开始到电镀厂上班”,在廊坊市拘留所,记者见到了52岁的犯罪嫌疑人、一家小电镀厂老板翟中武。他说,“我们村300户人家,干电镀厂的有100户”(有100户人家开电镀厂或在电镀厂打工)。
“由于文化水平低,从前并不知道直接排放废酸废液会对人体造成这样大的危害,也没有意识到污染环境会带来严重后果,我的电镀厂一直都在直排废酸废液。”翟中武告诉记者,他父亲建厂10多年了,过去有营业执照,后来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被收回,从此开始了无证经营。“去年父亲去世后由我接班,算是祖上留下来的产业。”翟中武说,他家的电镀厂主要帮天津的一些工厂加工自行车零件和家具零件,收费价格比正规排污厂家要便宜20%。他与本村其他5家小电镀厂共用一个渗坑,由于渗坑不大,到了雨季常常溢出。紧挨渗坑耕种的村民也曾担心废酸会影响土地,向他反映多次,他最终给人家一亩地补偿几百元钱。尽管如此,翟中武并没有想过要安装污水处理设备,“听说大型的要20至50多万元,买不起”。
据翟中武交代,这一年多来,他的工厂共排放30多吨废酸水。
恢复生态任重道远
与翟中武不同,永清县的姜伟立听说自己的工厂污染环境后,主动投案自首。“80后”的姜伟立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村里租了半亩地,用打工积攒的几万元钱办了一家电镀厂,刚刚经营了1年多时间。
“我们村有10多家电镀厂,三分之一的人在干这个(经营电镀厂或在电镀厂打工)。”姜伟立说,这些厂都没有营业执照,家具厂也不检查证件。同样,姜伟立也不清楚废酸废液对人体的危害,生产过程中的废水都是未经处理就通过塑料管排进了村边的弃坑中。
翟中武、姜伟立的情况并非个案。记者了解到,在河北廊坊市霸州、永清两地的电镀行业发展由来已久,特别是霸州市的杨芬港镇,因为紧邻中国北方钢木家具生产最为密集的胜芳镇和自行车产业发达的王庆坨镇,电镀市场需求巨大,小电镀厂应运而生,数目众多。这些厂大多是村民私自开设的,家庭作坊式生产,资金有限,厂房简陋,设备简单,主要生产自行车、家具所需要的电镀配件。
据办案民警介绍,由于这些小电镀厂都是接到订单后才开工,没有订单就休息,工作时间不定,加上排水坑多厂合用,各厂的账目又不规范,因此,警方调查取证较为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霸州市公安局成立了专案组,深入到小电镀厂集中的村镇,逐家企业走访,宣讲法律、政策,敦促涉嫌非法经营电镀厂污染环境的嫌疑人主动投案,并发动群众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
截至6月10日,廊坊市公安机关已立案一批污染环境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8人,其中已批准逮捕20人,网上追逃43人。“打击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恢复生态。”办案民警说。